力行互动
扫描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 关注力行互动

电子书商称“电子书十年内取代纸质书”

力行互动2016-04-06电子书刊
今天,又是世界读书日。与往年不同的是,当人们在关注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的时候,一个“无纸化阅读”的新时代已经悄然逼近。
4月3日,苹果ipad高调问世。延续之前亚马逊Kindle掀起的潮涌,电子阅读的全盛时代已然到来,出版产业正面临着巨大变革。
谷歌、索尼等国际巨头早已涉足电子阅读,中国的电子书厂商也在探索中喊出了“十年内取代纸质书”的豪言,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是移动运营商,都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行业。同时,电子书的诞生和扩展也将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重构,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实体书店和配送系统。
不仅仅是全民阅读率下降的担忧了,当电子书来势汹汹,人类延续千年的传统阅读方式该怎么办?日前,本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出版社、书商、作家、装帧设计师、读者等多方代表。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这10年对于阅读来说,一个最大的事件就是互联网的突然勃兴和膨胀。网络就像一个能自我生长自我繁殖到处蔓延的生命体,短短10年间已然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它迅速地连接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制造出海量的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同时提供无比迅捷的自由度。面对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文化巨无霸,传统阅读似乎一夜之间变得黯淡无光,并被迅速淹没和窒息。
传统阅读首先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阅读人群的急剧流失。先是电视的普及,后是互联网勃兴,再是电子游戏的火爆,每一次科技新浪潮都导致一个巨型产业的兴起,每一次巨型产业兴起带来的读者流失都会引起传统出版业的惊恐,微软就曾夸下海口要在20年内结束纸媒时代。
从榕树下到盛大文学,中国网络文学从草莽江湖走到了拥有成熟在线阅读收费模式的阶段。2009年岁末,盛大文学高调收购榕树下,至此盛大已经拥有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原创文学网和“榕树下”4家文学网站,拥有30万部以上的原创小说版权,并签有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近万名作家的全部版权,拿下了网络原创文学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传统作家也纷纷触网,声称网络时代作家都得学会“两栖”化生存。目前起点中文网签约的郭敬明、严歌苓、海岩等畅销书作家,基本按照每本纸质书定价的1/3至1/2收费。
廉价且海量的网络阅读不断蚕食着传统读者的比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最近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已经达到44.9%。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纸质书已岌岌可危
网络阅读只是被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掌上PDA、上网本、亚马逊Kindle、苹果iPad等新技术的到来真正使得纸质书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
在国外,电子化出版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亚马逊等一大批从事电子化出版的公司日渐强大。包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出版界大鳄,也开始通过和苹果公司合作等手段,开始向电子化出版领域迈进。
曾写过《肖申克的救赎》的现代恐怖悬疑小说大师史蒂芬·金曾是坚定的传统出版支持者,但去年他决定将最新一部作品放到亚马逊新推出的Kindle 2里,以电子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并且不发行传统纸本!电子化出版的车轮已经不可阻挡。
4月3日,苹果公司在全球发售第一款iPad平板电脑,对出版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译言网总经理陈昊芝表示,“当你在iPad上看纽约时报、康泰纳仕旗下的杂志、使用过即时通讯软件后,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了。这是一个如此奇妙的过程。我已使用了12年各类便携式设备,这是第一次,我发现它可以完全替代报纸了。”
事实上,在iPad上市前,全美几乎所有大型传媒出版集团都已在苹果的APP Store里发布了自己的应用程序,纸质媒体们对iPad的出现几乎比“果粉”们还要疯狂。《纽约客》专栏作者保罗·格拉汉姆更是直称:“消费者从来没有真正为内容付过费,搞出版的人也并不是在卖内容。这一次,是纸质媒体渴望搭上iPad的顺风车,以便驶向新技术世纪的未来。”无论你承认与否,当阅读终端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电子化出版取代传统的纸质出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电子化出版还在布局
不久前,《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透露,“读者电纸书”计划在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亮相,该集团董事长吉西平表示,按照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户可以通过这本无纸、节能、低碳的“读者电纸书”读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和创刊近30年来的精选文章,并通过专属格式下载各类数字图书。这是内地第一家出版集团推出拥有自己阅读终端的电纸书,可以说,电子化出版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而一直在数字出版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盛大文学也发布了以“一人一书”为目标的电子书战略。3月25日,就在世界读书日的一月前,路金波领军的万榕书业宣布进军全媒体,从此,万榕的所有图书,都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有着电子化出版的发展策略,但业务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传统的出版发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大多数出版界人士认为,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改变,有出版社人士乐观地告诉记者,市场向电子化出版转型,将会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最少也要5到10年”。
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
80%传统阅读将被终结者替代
刘苏里1992年在北京创办万圣书园,这间如今已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中国学术书店,在数字化席卷一切的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如果说,数字化冲击所带来的阵阵寒意在近几年才为多数书业人感受到,那么刘苏里十年前就开始思考应对之策了。“1999年,万圣书园遇到一个很重大的失败,我们的网络出版和批发在那一年同时垮掉了。”刘苏里说,现实逼迫他开始思考未来出版业的前景,“当时网络书店刚刚起步,网络写作却已风起云涌了”,他敏感地感受到,IT技术将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十年后,当掌上PDA、电子书、iPad逐一来到我们生活中并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刘苏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经成熟好多年了。在他看来,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使得传统阅读方式的消亡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据他计算,5年之后,传统阅读将进入一个快速消亡的阶段。到那个时候,容易被格式化的实体书将消亡殆尽,被其他数字化形式所替代;而眼下实体书中大约20%的品种将以实体书的形式留存下来。这20%实体书将是人类文明的经典著作,它们与今天的实体书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价格将会涨到7至10倍;二是形式也将发生重要变化,品种少、装帧精良、手工编号,它们不仅仅是承载阅读的书本,而是艺术品甚至收藏品。而只有“三有人员”才能消费这样的图书:有钱、有闲、有脑子。他们的垂范效应,将使得对图书的消费像今天对奢侈品的消费一样引领时尚。
在刘苏里看来,未来的书店当然也不可能以大面积的形态存在,“网络书店将会第一批倒下,大书店其次,连锁书店还有可能存活”。未来出版格局中,惟一能剩下的传统发行渠道,大概就是专业书店了。他认为,最理想的书店是200到500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将兼容咖啡馆等商业形态。而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变革,这位书店老板的态度是“泰然处之”,“因为我们最像那样的书店”。
“书消亡了,阅读还存在。未来的阅读将在一个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电子工具合一的机器上实现。”刘苏里把它叫做“终结者”。在他看来,目前传统阅读中的80%都将被“终结者”替代,它可能可以上网,可以浏览信息,可以看报纸和杂志,可以像读纸质书一样阅读,还可以看电影甚至随时随地视频聊天。“未来‘阅读’的已经不是字了,‘阅读’的定义将被完全颠覆。”他甚至大胆预测,今后只有“出版”才是极大人群的日常生活。
刘苏里从来不使用便携式数码设备,他最近才试用过一次台湾某品牌的电子书。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实体书、实体书店,目前所有加速传统阅读方式萎缩的工具,包括手机、ebook、kindle、上网本等等,最终都将全部消亡。
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梁文道:
电子阅读是大势所趋
我用kindle快半年了,还是不能完全习惯。平常我看书很快,就不划线,但假如是我要在电视节目介绍的书、做研究要用的书,或者是我要写书评的书,我是会划线和折页的。用kindle的话,第一做不到划线的功能;第二虽然它能够做书签,但是始终没有折页那么方便。而且,我觉得kindle会减慢我的阅读速度,因为它翻页不如我直接用手翻得快,而且有时候我们去翻看一些书的话,比如说要找一些有用的或是有吸引力的片段,就会这么翻着下去,但电子书翻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一页一页这么按下去会很慢。
对于电子阅读,我觉得这是个大势所趋,它会取代纸本书。我使用时遇到的那些困难,也会被慢慢克服,比如最新出的iPad,它就有一个翻书的效果,翻起页来会比kindle更快。那种划线的功能我觉得迟早也能做得到。再加上电子书其实很方便,比如说那么多书集中在一本,有时候你要查一堆书中的某一个字眼,你只要输入进去,几本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能调出来。更重要的是电子书环保,成本会降低。
传统书籍仍然会存在,就像CD出现后,黑胶唱片仍然存在一样,但是它会变成少部分“发烧友”的爱好。能够活下来的纸本书一定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纸本书以后标志着某些特别珍贵、重要、有价值的书,让人觉得它值得浪费那么多纸张和树木,值得做成纸本书;第二,它的设计、装帧上一定是特别的考究,印刷上面一定特别强调工艺,这样它本身就变成了某种工艺品。
现在图书业正面临着一场产业结构转变,因为整个图书市场从作者到编辑、出版社,再到印刷、发行和零售,这整个链条将来都会受到电子书的冲击,就像mp3来了之后整个音乐产业都被迫跟着走一样。假如整个链条目前还没有接受好这个转型的话,电子书就算技术方面冲得再前、跑得再快,恐怕也没有用。
有人强烈反对电子书的出现,我觉得这也很正常,以前印刷术在欧洲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坚持不看印刷书,他们仍然要看手抄本。从一个足够长的历史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书的形式的再次变化并不奇怪。更何况,我常常觉得电子书其实挽救了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
电子书面对的是职业读者
虽然我每天都使用手机阅读功能,但kindle、iPad、汉王电纸书等我都还没有用。电子阅读器的价格目前仍然偏贵,最便宜的也要2500元,相当于买一部电视机的钱。如果买kindle的话,就必须有买美国书的习惯,但是从我个人阅读需求来看,不至于我每个月都要买一本原文的书。如果有这么大的阅读需求的话,就是蛮不小的开销,它一本书卖9.9美元,在国内这个价格可以买几本书了。我更愿意看到中国的kindle,能看到大量最新的书,比如书店里卖的最新上架作品,而不是一个电子阅读器里只放着大量的文学名著。
其实无论是国内外,电子阅读器的读者都是面向某种意义上的“职业读者”,或者是原来的“超级读者”,就是阅读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一般的人而言,纸质书就不怎么看,你给他一个电子阅读器,他是看还是不看呢?
电子阅读器的技术优势和对版权交易的探索,让我越发产生这样的预感:电子阅读这种方式太方便、太丰富,最关键一点如果它体现出价格上的优势,就自然会颠覆不方便、不丰富、不便宜的东西,这是必然的。所以,大家都在讨论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到底要走多远。
美国亚马逊书店也是最大的电子书发行商,它号称有300万kindle用户,也被分析为占了美国电子书市场份额的80%。值得关注的是,它每卖出一本电子书,就要付给出版商13.99美元,也就是说它要赔3美元。所以,它这种赔本经营,赚的不是“吆喝”,而是kindle本身的机器钱。卖机器有多大的利润,这是一本书的价格所无法比拟的。最近大家在分析这种模式时,都说它最大的对手是iPad,将来iPad会把kindle消灭了。乔布斯说:“我们是站在亚马逊的肩膀上做事。”但很多人说,iPad不是站在kindle的肩膀上,而是站在脖子上,把它给踩断了。
对于出版机构推出电子阅读器,这与最近出现的出版机构拍摄影视作品一样,属于一种“混合经营”。我认为,如果电子阅读器要取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关键还是在于内容,在于是否能够得到优质的版权资源。
书籍装帧设计师、南京书衣坊设计总监朱赢椿:
应该拉开纸质书和电子书的距离
我没有电子书,但我曾使用过。目前而言,电子书所开发的功能还是比较单一,它比较注重文字的信息量,但是对于纸质书那样的阅读效果,目前还是达不到的。应该说,电子书的优势就是文字承载量比较大,但它的阅读舒适度还是比不上传统书籍的。我认为,如何看待电子书和纸质书的相互对比,关键还是在于读者群的划分。“70前”的读者可能一下子还不太适应电子书这样的东西。而对于“90后”的人来说,就普遍觉得这是非常便捷的阅读方式。
据说现在有专门为iPad定制的书籍、报纸和杂志,阅读效果比较像纸质书和报刊,包括它的视觉效果和翻阅节奏感,都像纸质书一样,这是一种模拟的状态,可能电子书的未来趋势会越来越偏向模拟电子书。不过,如果一些适合做成纸质书的书,做成电子书的时候,许多装帧上的讲究和创意始终体现不出来,比如一些书适合做成“毛边”的形式,但电子书就实现不了。相反,有些书的内容和电子书非常契合,用电子的形式阅读起来非常方便,可以加进许多电子阅读的技术因素,比如点击、链接等等,这样如果做成纸质书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选题都适合做成电子书来表达。另一方面,电子书也要探寻属于自己的选题,而不是一味地模拟纸质书。
电子书和纸质书,两种材质本身就非常不同。纸质书有柔软的气质,而电子书又是技术的载体,两种书在字号运用、页面设计、翻页舒适度等方面非常不同。我觉得应该干脆把这种形式的书拉开距离,而不是去模仿彼此。电子书信息丰富,变化量更大,还有许多功能可以开发,这就需要电子书的设计者加大功夫去挖掘。比如,电子书如果只要点击一下,就可以迅速产生页面上的无限变化,这种爽快的感觉是纸质书所没有的。
如果由我来设计电子书,我会特别考虑它的瞬间变化量,也会考虑到长久阅读效果,比如在静态的情况下怎么让读者方便地能把稿子读完,所以每一个静止页面的设计也都非常重要,对于文字量比较大的内容,静态页面的设计尤为重要。
以后人们对纸质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设计纸质书,就要把纸质的特点充分表达出来,读者才会去买,不然他们就都去买电子书了。我认为,纸质书的质量会更好,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品。
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
传统阅读将进入贵族时代
路金波是网络时代的宠儿,从当年浪迹江湖的“李寻欢”到今天掌控全媒体出版帝国的他,在从网民、作家到成功商人的身份转换只用了十年,而这十年更是网络经历了萌芽、兴起、泡沫和繁盛的十年。在往精明商人一路狂奔的路途中,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更了解自己的读者,他将王朔、韩寒、石康、安妮宝贝以天价稿酬签入旗下,他更创造了以郭妮为代表的畅销书工厂,他被德国媒体称为“中国出版界的新生代领袖”。他更是一个绝不缺少新闻的商人,比他旗下的明星都更像个明星。前不久,他宣布决定写一部爱情小说,读者可以发Email给他订货,每本100元,印数不超过3000册,他乐于尝试这种新鲜的私人出版的模式,去掉了传统出版业的繁琐环节,由写作者直接面向读者。而在电子出版的浪潮里,路金波显然要成为新的领泳者。
上个月,万榕书业和北大方正联手在北京举行“云阅读中文图书搜索引擎”发布会。从今以后,万榕所有图书,都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这意味着,万榕书业正式以出版商的身份全面进入电子书领域,成为国内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路金波说,“事实上,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已经开始赢利。还在大力拓展纯电子版权。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两三年,数字出版的利润占到整个出版利润的30%是可能的。”
对于未来的出版市场,路金波认为,虽然现在市场还不是太认可阅读器,但是他认为纸质出版在未来会缩减到50%以下,而其余的份额都由电子出版所取代。而传统的出版将会回归到贵族时代,过去的阅读都是贵族的特权,书由羽毛和皮革装帧,而未来的出版将会成为一种贵族的艺术和收藏。
路金波有4个阅读器,他的汉王里最近存的是正在读的《蒋经国传》和《道德经》,他并不十分喜欢iPad,而是喜欢一个不支持上网、flash,只是替代纸张功能的阅读器。阅读器会不会让人们更加疏离经典,阅读更加变得浮躁和浅薄?对这个问题,路金波说,“那是时代的毛病,不是阅读器的毛病,在这个无限信息的时代,时间是不完整的,人也是碎片、不完整的,阅读更是。许多人现在读微博就够了。而能够花三个晚上不看电视,而是读一本15万字书的人是贵族,至少是中产,但是一个时代如果没有这个阶层的话,人类也就没有希望了。”
文章关键词